攝影:Larry Lai
看到孩子的「難」
◎朱台翔╱森林小學校長
這麼些年了,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那個辛苦是該當的,她知道;然而,現在一切都好了,儘管孩子們偶爾還是會吵吵鬧鬧的,但強度減弱、頻率也降低,最重要的是,大女兒會跟她說心事了。
當然,轉變不會發生在一夕之間,但那一天對她們來說,卻很關鍵。老二和同學出去玩,她帶著兩個女兒到宜蘭參加童玩節,突然發現自己可以空出手來,緊緊地握著大女兒的手;手心散發出的溫潤感,對她來說,既陌生又新鮮,可是,這不是跟她一起生活了十幾年的女兒嗎?
於是,她問:「每一次我們出去玩,我一手握弟弟、一手握妹妹,妳在哪裡?」「在妳身邊繞來繞去啊!」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在那一瞬間,她突然感受到大女兒成長的「難」:一歲四個月大,弟弟出生了,幼稚園大班,正需要照顧的時候,又多了一個妹妹,媽媽的心思不是在弟弟身上,就是在妹妹身上,姊姊呢?不就是繞來繞去、總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嗎?
通常,那也是女兒最容易跟弟弟或妹妹有爭執的時候,她突然明白這一點時,竟然紅了眼眶。
她看到孩子的「難」,就能體會孩子的心,也就不會只看到自己的苦。漸漸的,她越來越放下,也越來越有能力包容一些表面上不合理的行為。
就像女兒參加單車環島的那個早上,5:30起床,火氣很大,她知道:「還沒睡夠;等一下又要面對很大的挑戰。」於是,依舊溫柔地為孩子打理一切。看在孩子的眼裡,一次又一次的,類似的作為,在在都是媽媽疼愛的明證。
終於看到孩子放心地綻放自己,她說:看到別人的難,就不執著於自己的難了。小時候玩水球,捏一頭,水就溜到另一頭,捏另一頭,水又跑回來;如果看不到另一頭的難,自己的難就會愈加膨脹……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 / 家庭親子版【看見天使】專欄 2012.09.10
是啊,如果孩子有什麼讓我們覺得困擾的,一定是有什麼「難」,卡住了他,也考驗了我們。
在人本父母成長學苑,我們將陪著你,一起看見孩子的難,也面對自己的關卡,重整家庭溝通的模式,成為快樂的父母!
愛,從了解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