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隔壁有個小孩,很會跟阿嬤大小聲。終於,今年他們搬去新房子住,剩阿嬤和阿公住我隔壁,我才能重獲清靜。
那天,小孩回來等吃晚餐。果然,沒有一會兒…就又傳來吵架的聲音。
以前我都不知道吵架的內容,只聽到大吼大叫。這次,因為在門口吵,就很清楚原因了。大家聽聽。
阿嬤說:妳為何把垃圾弄得到處都是?等我跟妳爸講,你就要挨打了,老是這樣忤逆。
那個孩子就大吼大叫:『我好心要幫妳倒垃圾,你就在那邊嚕唆,我就這樣可以提,你就一定要包那樣,妳要包那樣就妳自己倒,我就跟你說我這樣就好…什麼都要聽妳的,是你要做還是我要做……』
竟是在這樣的爭執下,一用力就把袋子甩破了!
然後,那個情緒很大的孩子就丟著跑進去房子裡,阿嬤清理一地狼籍。一邊清一邊罵。
那個孩子本來就沒有教好,情緒控制很差。但是,就這事件來說,其實阿嬤真的也有責任。
有時,身為長輩都會希望指導晚輩,那是希望他們能少犯一點錯,但是,誠如那個孩子的吶喊:是我要做還是妳要做?
沒錯,不同的對象,體力、能力、智力不一樣,做的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是阿嬤要做,當然是要分好幾袋,因為這樣比較輕,還有,就是鄰居出來倒垃圾的人會幫忙分擔幾袋。
但是,年輕人有的是力氣,他隨便一提一丟就上垃圾車了。對他來說,真的不必費力、費時間去重裝。
上次客戶跟我說:我的孩子變的很叛逆。
其實,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日常小事造成的觀感,一方不想遵守另一方的建議,如果是強制的命令,就更反彈了。
其實,嘗試的過程很重要,尤其是試過後失敗的過程更是無價寶。大部分的人不是經由成功學習到,是由生活中不斷的失敗學習到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和更有智慧的應對方式。如果我們身為長輩這麼怕孩子失敗,這樣無所不至的避免他們失敗,事事指導,處處提點,我想…現在孩子只是回說:嚕唆,傷我們的心。將來,對他更不利的是錯過這個時機點的學習,他永遠缺乏那一塊探索的好奇心與歸納的細心。
我贊成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是有嚴重性,例如會燙傷等等,某些小事,縱使犯錯,也無傷大雅的活動,不如放寬心讓孩子自己發揮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