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從停止關心自我開始
禪的原則,就是諸法無常、無自性。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或造詣執著,就不符合無常與無我,即使在打坐中有過體驗或是突破,那也還不是禪的開悟。停止關心自我的利益,才能真正開悟。
慈悲觀的修行有五個層次。第一個是「觀眾生」,分為三類:有利於我們的人,有害於我們的人,以及與我們沒有利害關係的人。第二個層次是「觀自身」。當我們與眾生互動時,通常會體驗到兩種感受:喜歡與不喜歡。
我們所想像的身與心,其實是錯誤的認知與妄想。我們以為自己是永恆的,而且是宇宙的中心,但一個宇宙能有幾個中心點?身心是無常的,只是一連串無止盡變動中的物質與念頭而已。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認清自己的意見是無常的,並且會不斷改變,就沒有必要去執著它,也沒有理由不喜歡反對我們意見的人。
慈悲觀的第三個層次,是進一步去觀察所有的「互動」。讚美或譴責,不過是傳到耳朵裡的聲波振動而已;他人的行為,像是微笑或皺眉,也只是眼睛所接受到的光線而已。身體就像幻覺,那些外在的、物質的現象,也不是真的。深入了解這一點,就能學習平等。但在這個層次中,我們還沒有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修行慈悲觀的第四個層次,又回到了觀眾生,然而,這一次觀的重點是放在「眾生的苦」。因為無知,所以我們受苦。我們隨著情緒起舞,卻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身體裡好像有兩個自己,彼此掙扎著要往不同的地方去!在非常短暫的生命中,我們共同經歷這些苦,因而能夠對所有眾生心懷慈悲。
慈悲觀的第五個層次,是將之前那三種區別——對我們有利、有害以及無利害關係的人——結合起來,將他們視為一律平等。當體驗到自他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時候,就能做得到。我們無法肯定:那些與我們在這一世親近的人,在過去世裡是否曾經是我們的敵人,反之亦然;親近或敵對的關係,並非絕對的。
道元禪師說:覺悟的心是「與萬物親近」之心。當我們對自我的觀念改變時,接納的能力便會增加,不會再把精力浪費在試圖保護自己與拒絕他人。當所有的自我中心都消失時,圓滿的慈悲便會顯現。
◇資料來源:《禪門第一課》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ClassType=1&CommId=1813
【放輕鬆:2012夏日禪修推薦閱讀】
http://www.ddc.com.tw/event/2012/05/Calm/index.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