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風鈴:給人以智慧,給人以靈性
月白風清。銀輝映照著山谷中的佛寺,微風吹拂著飛檐上的風鈴。“叮——當” “叮叮——當”。多麼清雅的音律啊!夜風不大,風鈴承受的推力也不會太大,但鈴聲卻這般的悽清如許,沁人心脾。
夜幕屏障了視野,可聽力不受絲毫影響,非但不受影響,仿佛比白天更靈敏了。目視色,耳聽聲。不止一次於白日遊覽寺院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嘈嘈雜雜的笑聲,目不暇接,千頭萬緒,內心不得安寧。這番夜入佛寺,獨步庭院,看蒼穹寥廓,聽松風嘯嘯而起,令人耳目一新。這正是“晝夜聞香、濃淡殊別”。
“叮——當”“叮叮——當”,夜間的風鈴聲極富韻味,它是這般悅耳,這般動聽,它在漫漫長夜中以音取勝,它仿佛在感召來者,催促思考。
寺院那麼深廣,建築那麼恢宏,法器那麼多樣,風鈴太小了,太微弱了,太不起眼了,平時不曾理會它。它只是寺院的飾物罷了,如淑女的胸花,偉男的領結;如貓咪的鈴兒,長鞭的纓兒;如街頭的酒簾,書畫的閒章。這似乎僅就形式而言。
鴿有鴿哨,雞有雞鳴,空谷有迴響,大海有濤聲……佛寺的風鈴包含著什麼義理嗎?
與中國禪宗的“風幡之爭”寓意相同,古印度佛教有“風鈴對話”。有一次,禪門所尊西天十七祖伽耶難提同十八祖伽耶舍多在殿前聞聽風鈴聲:
“鈴鳴耶,風鳴耶?”伽耶舍多問。
“非風非鈴,我心鳴耳。”伽耶難提答。
“風幡之爭”討論的是視覺與心的關係,“風鈴對話”討論的是聽覺與心的關係。
契經中雲:“供‘鈴鐸’于塔廟,世世得好音。”釋尊弟子唄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佈施風鈴,是于佛塔檐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聲音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這樣來看,風鈴不僅僅是寺院建築的裝飾,它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指向人心,在於提醒心神,澄清心意。
佛教是十分細微的啊。它注重視、聽、嗅、味、觸五種感官對心的作用,認識到外界不同的刺激會帶來內心世界的不同反映,勸導人們自主其心,自凈其意,從而獲得幸福和自由。
“叮——當”“叮叮——當”。風鈴為伴,它給人以智慧,給人以靈性。它是一位寬厚的師長,暖言軟語,春風化雨,使人心如水如鏡。
轉貼自:http://www.facebook.com/chenhao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