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五要去精舍把我家媽媽載回來
她說她一定要吃過火鍋才走
不得已 我只好把法會後的花 搬下來改一改
當我把供佛的花 改到樓梯轉角
樓梯的花改到廁所 開心的改來改去亂搞一通的時候
有位我不認識的照客很客氣的問候我吃過飯了嗎?
害我有點不知所措 很少有人這麼客氣的鞠躬對我說話
我說有吃一點了
她就問我:這些花都是你負責的嗎? 我看都是你在插耶!
再度嚇我一跳,哪有? 她真的看到都是我在插嗎?那…那..那…其它人是有特異功能嗎? 有穿『隱形斗蓬』嗎?
回來後一想,之前跟彥蓉談論每次密集工作後,都會有一些感觸,姊姊就說:很多 Team 都美言工作劃分的清楚,其實,那不是劃分清楚,那叫『計較』的很清楚。
她說的真好,一個 team 要有團體的共識感,要從互相協助開始,不是把工作劃分清楚,妳做什麼?我做什麼?而是我們應該要完成什麼,互相幫助達成。有妥協,有承擔。
年輕的時候不懂掌握團隊行進的速度,也不能體諒不能跟上腳步的人,現在有點年紀了。比較能理解『團隊最快的速度取決於最落後的那個人』,因為不能丟掉,所以要承擔,要靠互相幫助挺過去。
後來于欣姊姊星期一帶宇澄小妹妹來訪,因為要看奶奶,所以也帶到精舍去一趟,姊姊說我的變化很大,以前那麼死愛賺錢的人,居然肯做免費的事,太稀奇了!
其實,這是近幾年的轉變,每次都說小孩這樣不行,可是,我們做了什麼去改變嗎? 從教學中,商務中,每每發現像是哪裡脫鉤了,孩子怎麼會這樣?到底哪裡出問題?
我想,只是教學應該效果不大吧! 所以決定從帶他們實際做事開始,從實做中去體會事情從無到有的過程,整個運作下來再去檢討,讓他們懂得從做中學,去體會別人的用心,而不是只是坐享其成,我想這樣訓練下來,邏輯能力,情緒控制各方面應該都會比較好,所以答應師父要幫忙把行堂帶起來,所謂的帶起來是帶起一股風氣,讓做事的人懂得怎樣省力,怎樣合作,怎樣感恩別人的付出,怎樣體貼別人的周到處。
這和我惜福改花的心境是一樣的,以前懺公師父說:造福莫如惜福。 我只體會到要珍惜物命,不能浪費。否則,一邊造福,那個儲蓄的桶子底部在漏也沒用。現在我知道福有分有形無形,我們很容易看到有形的東西,所以珍惜水資源,珍惜物命。但是,無形的福,是因緣,這樣具足的因緣就要珍惜,珍惜可以去做些事的因緣,把握這個當下的人事物讓大家都有所進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