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 (筆記)


 


 


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


 


 


 

* 自然是通往美感的捷徑。


 


* 磨練你對美的感受力。


 


* 通過美術的課程,學著為美所吸引、感動,並逐漸培養成愛美的心靈。


 


* 「出去玩」  在戶外觀察各式各樣的東西


 


* 所謂的『藝術』,是從人的『內心』中感受到的或是表現出的美。


 


* 到「戶外」去


 


   光的觀察: 前往美術的道路,是由光開始,也由光結束。有光的地方一定有影。


 


   朝陽    看日出


 


   日光與影子: 嘗試抓住『瞬間』 即『宇宙』的節奏


             早上或傍晚的光,會讓人看到『顏色』


             白天,光的亮度比色彩更加明顯


 


   夕照


 


   夜空: 在凝望夜空之際,看到的是明月與星辰


          但更是在看夜空的『黑暗』


 


   望遠鏡: 可以藉由夜晚的黑暗與其中閃爍的小小光芒所形成的對比,去磨練對於『光』的感受力。


 


 


* 光,是繪畫的基礎。


 


* 在『觀看』的時候,本來就不是只是『看』而已,必須同時捕捉動態、顏色、形狀或是景深等不同的要素。這些訊息的處理幾乎都是在腦部進行。


 


* 帶著速寫用具與相機出門  span>在大自然中磨練出掌握主題與創作意念的能力,才是掌握藝術最好與唯一的方式。


 


* 自然在長久歲月中所形成的秩序,就是美感的範本。找出這樣的秩序,就是繪畫所需的創造力。


 


* 森林是一種『立體空間』,運用你的眼睛與腳,在森林中鍛鍊對於『空間』的感覺。


 


* 走路-空間的移動-視點的移動


 


* 透視法的空間


 


   森林中其實充滿著透視法與比例等,各式各樣的規則。


 


   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近的東西看起來大,這就是透視法的基礎概念。 而近處的大東西和遠處的小東西之間,也有一種連續的關係。


 


* 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掌握自己目前所看到的東西,也是一種『觀點』。


 


* 捲動的感覺


 


   在森林裡走路,周遭風景會隨著腳步而變化。 有一些畫是在描繪這種移動的視點,『捲軸』就是這樣的畫。


 


* 空間中有景深,有許多東西,那要怎樣安排構圖?這也是繪畫的形式。


 


* 要是沒有任何形式,畫出的東西就會成為無法抓住重點的一片渾沌。


 


* 在海邊散步


 


   海一直在動。 所以,我們可以把海當作訓練所,來鍛鍊對『動』的感受力。


   不論波浪再怎麼渺小與微弱,它都還是存在。海不停地在動。重點是,我們必須從微弱的波浪中,培養出感受隱隱約約的動靜能力,以便體會這種寧靜海所演奏的音樂。


 


* 如果能更清晰的看到『死』,就能更清楚的看清『生』。


 


* 『眼睛』觀察顏色的時候,會出現十分奇妙的機制。就是殘像。


 


* 在物理上完全一樣的顏色,也會因周圍顏色不同,而在視覺上出現不同的彩度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