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所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時時刻刻念念分明,這一念心都在定慧當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這就是住持我們自己這個道場。一個是外在的道場,一個是內心的道場。外在的道場有生有滅、有形有相、有始有終;我們這一念心也是道場,這個道場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形象、方所,只有這一念覺性常存,就住持這個覺性。假使這一念覺性不在了,道就沒有了,心就沒有了。《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保持念念分明的這一念心,就是所謂的「住持」。儒家云:「克念則聖,罔念則狂。」這一念心打了妄想,自己這個道場就不存在了;這念心起了煩惱,自己的道場就不清淨了,所以要住持自己這個菩提妙明真心。禪七當中,就是要住持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常寂常照、常照常寂,這就是真正的住持。
禪七當中,除了早晚課誦《心經》,其他經教都不需要看。稱誦「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南無」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念佛、念法、念僧。現在進一步皈依自性三寶,返照自己這一念心,照見五蘊皆空。一方面誦《心經》,一方面要思惟,「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蘊皆空,照見受蘊皆空,照見想蘊皆空,照見行蘊皆空,照見識蘊皆空,照見五蘊畢竟空寂。《心經》二百六十個字,總結就是一個「照」字。所有的觀行,也是一個「照」字。「照見五蘊皆空」,照就是返照,把心收回來,思惟、返照。「口而誦,心而惟」,口中誦念,到了真正五蘊皆空之後,空也不住,空也不執著,「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無住心。
禪七就是直接進入戰場,跟自己作戰,短兵相接,返照自心。每天早晚課誦《心經》,假使不返照,嘴巴在誦,心跑掉了,沒有什麼益處;所以一方面誦,一方面要返照。什麼是返照?舉例來說,心當中有了煩惱、有了過失,馬上知慚知愧、檢討反省,用念佛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把它照破,這就是返照。照到自己這念心跑掉了,馬上收回來,注意它一下,就是返照。這念心綿綿密密,不斷在覺性上用功,就稱為住持禪七。
早晚課誦,是從有念歸於無念,有想歸於無想,以名昭德,以相表性,這個性就是空。何謂「德」?就是指我們心當中的性德,清淨無為,這一念慚愧、慈悲、平等、智慧、菩提、寂滅,就是這一念。「昭」,就是彰顯。性德是本具的,不是求來的。雖然是本具,不修也沒有。所以,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要修而無修,因為修也是一個生滅,要歸於無修,即是經上所說的:「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誦念是有為法,誦了以後,歸於無念,就是無為法。返照屬於有為法,照見五蘊皆空,能所一如,就稱為無為法。《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透過有為法的薰修,最後無為法才會現前。
引用自:http://www.facebook.com/#!/pages/%E4%B8%AD%E5%8F%B0%E7%A6%AA%E5%AF%BA%E4%B8%AD%E5%8F%B0%E5%B1%B1%E4%B8%AD%E5%8F%B0%E4%B8%96%E7%95%8C/1349359998842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