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言語讓人「未戰先敗」
作者:洪蘭2012/09/04
國科會主委以「死狀甚慘」形容台灣的人才問題。
用激烈言詞談論國家前途,會造成什麼反效果?
國科會主委前陣子談到台灣人才的問題時,用了「死狀甚慘」這四個字,令老百姓看了悚然心驚。當年跟我一起回國教書的同事,傳簡訊來說,「事不可為,打包吧。」
政府高官一定要記得,在位者有上行下效、風吹草偃的作用,在用詞上不宜如此激烈。因為文字會帶來聯想,大腦中意念聯結的活化,是不能自主控制的。不恰當的言語,會使得原本能成功的事功敗垂成。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D. Kahneman)在他的新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說,香蕉和嘔吐這兩個字本不相干,但是一旦把它們放在一起,會馬上令人感到不愉快。
大腦會自動作時間的序列,把香蕉和嘔吐連成因果,你就對香蕉產生暫時性的反感,連帶對黃色水果也不喜歡了。
這個自動化聯結所產生的作用,並不限於概念和文字,它甚至會改變你的行為。
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巴夫請學生從五個字中選四個字出來造句,如:find(發現)、he(他)、if(如果)、yellow(黃色)、instantly(立即)。另一組學生看到的字則是與「老」有關,如:forgetful(健忘的)、bald(禿頭的)、gray(灰色的)、wrinkle(皺紋)。
做完之後,學生要到走廊另一端的實驗室去做另一個實驗。他測量學生走過走廊的時間,結果發現,那些看到跟「老」相關字組的大學生,走的時間比看中性字組來得慢。原因在於,「健忘」、「禿頭」、「皺紋」這些字促發了老的意念;這個意念又促發了行為,使學生走路變慢了。
這個「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非常強烈。即使沒有一個學生注意到,這些字有共同的主題「老」。他們也都堅持,老的念頭從未進入他們心中。然而,他們的行動卻變慢了,這就是所謂的「意念動作效應」(ideomotor effect)。
更可怕的是,這個效應也可以倒過來做,動作也會強化意念。德國的研究者請學生在房間中走五分鐘,每一分鐘走三十步,這是一般大學生步伐速度的三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