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破計中間
本經的整個「理論篇」,主要的是講到「安住」及「調伏」這二個重點;這二個重點你能夠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先講到「安住」─破妄顯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不安住呢?我們的心本來是安住的─「常樂我淨」,怎麼就不安住呢?這個問題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祂要阿難尊者自己去「迴光返照」,這是你自己要「覺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導阿難尊者反觀:「妄想從什麼地方來?」那麼阿難尊者就執著在身內、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們講過:妄想的本質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堅固的把它抓住,你才會不安嘛!這個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們的心本來清淨、本來安定嘛。所以佛陀為了要抓那個病根,就問「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裡?」先把這個問題找到,然後再破除。那麼前面的在身內、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以後,這時候阿難尊者就轉計在「中間」:
戊三、破計中間(分二:己一、破泛計。己二、破正計。)
己一、破泛計(分二:庚一、泛計。庚二、泛破。)
這個「泛」就是「廣泛的計度」。阿難尊者計度的這個「中間」是沒有明確的位置;沒有明確的位置,就講一個中間,含糊籠統的。先看這段經文,阿難尊者他對「中間」,是怎麼計度的:
庚一、泛計
引佛昔教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謬解泛計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前面阿難尊者講到「心」在「內」跟「外」,阿難尊者基本上都是提出個人的看法,當然都被佛陀所破斥,那麼這一段阿難尊者感覺上整個心態就特別謹慎,他不敢用自己的看法,先引用佛陀的開示,就說:「我講這個是有根據的哦!」他怎麼說呢?阿難白佛言,他說:「世尊!我做你的侍者,曾經有一次聽到您老人家跟文殊菩薩、菩賢菩薩這諸大法王子,在彼此談論「諸法實相」的時候,談到一個觀念……」
「諸法實相」主要是二個主題:
(一)一個是「無相」:這個講到心性不變之體,我們的心本質是無相的。
(二)但是它「無不相」:你念頭一動它就能夠隨順你心中的想像,出現任何的相狀;你也可以把你的心塑造成三惡道的相狀;你要起貪瞋癡,它就塑造成三惡道的相狀;你起布施持戒,就三善道的相狀;所以它是「無不相」,隨順你的想像,顯現十法界的染淨的相狀。這叫做「無相」、「無不相」。
當談到我們「心的實相」的時候─
世尊曾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主要是講到「無相」的真理,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嘛,它離一切相!那麼阿難尊者就執於佛陀這一句話,他就產生他自己個人的思惟,他說:『如我思惟』,那麼佛陀講到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我從這兩句話我得到一個結論:『內無所見,外不相知』。說:
一、「心」為什麼不在「內」呢?因為它見不到我們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