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非本質的東西、不必要的東西,都要捨棄,雖然會覺得可惜,但這樣才會感到清爽。只有格舊鼎新,葉落了,來年才會綠滿新枝。如果樹木始終掛著陳年舊葉,新的葉子就無法生長出來,人也是如此,要整理每一瞬間的想法、清理不必要的念頭。
l 應把內觀自心當做每天的功課,一切事物皆由最初的念頭萌發,觀察最本初的念頭,就是靜坐禪修。
l 靜坐禪修就是靜靜地進行觀察。
靜靜地觀察事物的真相,觀察內在的流動與心念,而非向外觀察。
菩提達摩曰:『觀心一法,總攝諸行。』這句話意為:『反觀自心一法,就能萬法皆通。』
知識從記憶而來,只會從境而來,知識自外而來,而智慧則從內萌發。
l 人性如同流水,雖然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事實上卻不斷在變化。人是會改變的,所以不要隨意評斷他人。
當我們批評別人時,就等於拿兩個月前或幾天前的同一個人,來跟現在的這個人做比較,誰也無法知曉在這段期間,這個人的內在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所以我們對別人的批判常常都是錯誤的。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在評論一個人的同時,那個人可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要捨棄毀謗他人的習慣,才能讓愛的力量在我們心中成長;運用愛的力量,生命和幸福才能萌芽。
l 我們本具靈性與佛性,不論持家或外出工作,都能成為參禪的素材。其實不用找特定的時間參禪或念佛,因為我們的心靈本就極為殊勝。
當我們心無雜念、專心一意時,靈性和佛性就會顯露出來。或許我們總是被一時的想法、心情和習氣支配,因此,從一時的激動中冷靜下來,清楚地觀照自身,這種訓練是必要的。
l 人類的終極目標是獲得自在。為此,我們需要把衡量價值的尺度放在清靜的本性---關愛與智慧上。
因此我們要懂得如何從事物中解脫,不管在物質或精神層面上,內外都要任運自在。
面對人際關係時要灑脫,堅守信仰的自由。若是受到何種事物的束縛,我們都無法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者。
自由的意義不在於不做某件事,而是不要深陷在情境裡。若深陷其中,你就成為那件事的奴隸。要做是卻不要對其執著,把重點放在自身清靜的本性上。
l 要在喧囂中守護自己的靈魂,就要懂得沈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