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看過的書用箱子裝在一起,等我要去圖書館再搬去一起還。結果,那天傳率回家看到那一箱書。挑了『風格的技術』看。還跟我說:『這本書很好看耶!』
嘿嘿~也不看看是誰借的?怎麼可能難看呢!
因為他的回饋,我想摘錄幾句此書內容我很認同的話,以嚮大眾!
From {風格的技術}
p.76 安郁茜
「我認為一個年輕人來念大學,基本上是透過一門學問來認識這個世界,要如何熟習這門技術卻不侷限在這門技術,這時候人文就非常重要。在設計學院課程配比上,技術和人文是並重的,不會因為太偏向技術性的訓練而欠缺人文藝術。此外,我們認為技術有一定的理性基礎,但我們容許『不確定性』的存在;在系統架構中,我們包容『對立』與『意外』,在創作過程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做出無法預料的作品,這才叫創作。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學上我們並不尋求安全係數高的標準答案。」
『技術和人文要怎麼結合?…………簡單的說,老師帶學生去體會人文,課堂上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
實作
設計必須要現場親手操作,讓學生的手從小就在操作金屬、塑膠、石膏、木材、玻璃、混凝土這些材料中學習,以肌膚感受並記憶材料的溫度、濕度、粗細、輕重……,有朝一日他會在空間中突然憶起,因而抉擇或因而感動。
……一定要失敗過很多次之後,才會從中瞭解材料的特性。這些都讓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動手做,久而久之自然就懂了,光摸它的溫度就知道這是什麼材料,光看是不夠用的。這整個過程可以讓一個初學者開啟他自己的認知系統,因為經歷過手與工具融為一體,身體對環境有了體驗,大量累積經驗後你才有設計的敏感基礎。
光一頁的說明,似乎就道出所有法們的初學者共通的基礎:就是實作! 沒有透過實作,沒辦法累積經驗,就沒辦法進步!我想起前陣子有人跟我講的:那個我都懂。所以不用學!
嘿嘿~說的倒容易。 然後對照傳率的感嘆:以前的老師教我們,是因為他練到那個程度了,因為懂了,體驗到了境界,才告訴我們。現在的人,是做不到,但是,說的很漂亮,理論該是怎樣的,講的頭頭是道,問他:你做到了嗎? 做不到,但是說的很道地!還到處教授他人。
哈哈~就是這樣啦!還認為不用學了,都會了。這個我有很多次的經驗,十分瞭解他的感嘆為何。
昨晚去上跳舞課,老師輪流帶我們檢視我們是否熟悉舞步?老師到我們身邊時,先帶領我的舞伴跳一段。 後來,又當我的舞伴跟我跳一段。 跳完後,她很驚訝的對我說:『ㄟ~你進步很快耶! 你的手很輕,進步相當神速。』她的眼神充滿了喜悅和不可置信。然後跟我的舞伴說:『你呢?你的手還是很僵,不可以用手去抓人家,你要放鬆讓男生領你跳,不要一直去主導,這樣男生帶你會很累。』
其實,這是學習的模式不一樣。我的舞伴很急,可能在家裡或是在職場都是主導者,不知不覺間,她要強勢壓過對方。可,她跳的是女生,女生要順從!
再來,我發現她很急於比全部人還早學會舞步,因此會對我這樣要先聽完所有該注意的重點的人很不耐煩。因為她已經要跳了,我還在聽老師講解,打死不動!
剛開始,她會學的比較快,但是,經過時間,我這種學習法會遠遠超過她的程度。而且在細膩度上會無與倫
比!
不管學什麼東西,一定要先全心全意聽老師的講解,實作後,一定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缺點(相信我,我每堂課都害老師笑到不支,因為沒見過的錯我都會犯?也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當老師糾正時,一定要虛心的接受並改正,這樣進步才會快! 我就是因為老師講的都有聽,才會進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