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小朋友換獎品這麼久以來,發現:
家庭環境好和有人照顧、有人教育的孩子,比較能忍耐挫折之外,也比較能承受身邊有點數。
家庭環境比較艱苦的孩子,他們換獎品的模式是『我倆沒有明天式』的換法!縱使只有一點、兩點都要換實物。
所以他們換到的往往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或需要的,而是僅憑他們手上的點數能換到的東西。
而另一種小孩,他們會看好獎品,然後,忍耐想要兌換的衝動,最後集到總點數換他們一開始就想要的東西---通常是價值較高或質感好的。
有沒有發現,真得很有趣! 簡直是真實社會的縮影。把點數換成錢或資源,妳猜,結果會不會還是很相近的模式?
為什麼令我想到分享這段,是因為Angel, 她只要有一堂課沒有獲得點數,就會哭泣,以前是大哭大鬧。現在只敢默默灑幾滴眼淚。
我一直很好奇,她的眼淚中有幾分真心---因為他家是八點檔看『娘家』,令我忍不住要心生質疑。
這學期開課,為了矯正她的超常行為(娘家版的叫囂習慣),我答應她只要改過來,那麼我會把小熊背包十點給她換。她聽了高興到狂謝我的慈悲。但是,隔週,她用五點換了其它的小東西。換的時候,我沒有提醒她。 等她換完,下樓後,我才淡淡問她:妳不是最想要小熊背包嗎?
她突然發現做錯了,問我能不能還回去。想當然,是『不行』。
所以,她一邊埋怨我沒有提醒她,一邊穿鞋子。
大家應該和我一樣會篤定再來就該學會忍耐了吧!
錯!
再隔週,她還是因為積習難改被我扣光好不容易得來的點數。
如果沒有點數,應該就不要下去獎品櫃前徘徊自我虐待吧!
也錯!
她還是去看看她的小熊背包,喃喃抱怨我的無情和不通融。
為什麼無情呢?
因為她提出一項非常令人震驚的提議:
『老師,我能不能先把小熊背包拿走,再慢慢還妳點數,先欠著這樣可以嗎?求求妳啦!』
這種『先享受後付款』的模式是怎麼植入的她的意識?真得很好奇!
我在想,環境不好可能是因為某種心態,而這種心態,居然,連這麼小的孩子都複製過來了。我相信家長並沒有這樣教孩子,卻錯估了孩子模仿的能力,模仿言行也模仿思考模式和處事的心態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