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如何返妄歸真
古德有一句話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整個修學的重點,事實上就是包括了「福德」跟「智慧」二種資糧。
從一般的修學次第來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主要的重點是在修學「福德」資糧,所謂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修學佛法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從「因果」的思惟,看到我們過去生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虔誠在佛前懺悔,我們發覺有很多的善法我們沒有具足,我們開始廣大的積集善業的資糧,所以在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心中所緣的目標就是「積集善業」,做這件事情。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我們在修善業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依止一種「攀緣的心」。什麼叫「攀緣心」呢?本經說的「心有所住」。
當我們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住在外境,並沒有把它帶回家,這當中就產生二個過失:
第一、我們今生的心很容易產生憂惱—憂愁苦惱。因為外境是變化的,而且它怎麼變化,你又作不了主,所以弄得我們經常…心有很多的罣礙、很多的怖畏,就是心不安穩。
第二、更嚴重的…就是當我們的心住在外境的時候,會引生一種生死的業力。
為什麼我們今生死了以後,還會有來生的果報?為什麼文殊菩薩進入無生,就沒有生死的果報呢?因為我們的心有所住,就牽動了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所以在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雖然我們很努力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我們總是覺得「弟子心不安啊!」第一個、憂愁苦惱。
第二個、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緊緊的綁住我們。隨著年齡慢慢的增長,我們開始去思惟這「生死」的問題。
古人說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想到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我不能夠只是積集善業、不可以只有這樣,我應該要徹底的解決自己生死輪迴的問題。當我們嚴肅的面臨生死的時候,這時候就開始修學智慧,在我們無明的心中,點亮了一道光明出現,智慧就是一種光明─看清生命的真相。當然生命的真相很廣,你也看不完,在本經當中最重要的是─
你要看清生命的真相,重點在看清「你內心的真相」!
(一)本經所要對治的就是「攀緣心」:這個「攀緣心」怎麼要消滅它呢?因為:第一個它帶給我們憂愁苦惱;第二個它引生生死的業力,有這兩大過患。
(二)本經對治攀緣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一個方向─「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諸位要知道,前面這四個字是一個重點—「迴光返照」。攀緣心它在我們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因為攀緣心它必須要有一個「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夠活動,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於外境,也可能是住於你心中的妄想。
總而言之,攀緣心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有外境的刺激,它產生了;當這個影像消失了,攀緣心就消失。所以攀緣心是怎麼樣?沒頭沒尾。它是一個中間的過程嘛!蕅益大師說是:猶如獼猴攀樹枝,抓一個又放一個,抓一個又放一個。獼猴為什麼能夠跳來跳去呢?牠必須有這個樹可以抓,牠必須有所住。所以:
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覓心了不可得!」
我們真實看到: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影像」而已,我們不一定要跟它走。所以本經解決你生命的痛苦、解決你無始生死的業力,其實就在這四個字─「迴光返照」。我們研究本經,你開始要改變思考模式,你看到事情…你那個心不要馬上就跑出去,不要這樣子,「迴光返照」,等一等,你問你自己,現在這個心是「從什麼地方來?」
第一個、「安住真如」:你的內心是「不迷、不取、不動」─非常正確。
第二個、「向外攀緣」:你的心已經跟外境結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轉了;這個時候你要小心了,你開始在累積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積你生死的業力。
印光大師常說一句話說:「一個人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福報大,你接觸的外境就比較廣,你的攀緣心相對就比較重。所以同樣念佛的人,你看福報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難,因為他所緣境太廣。
「迴光返照」的過程──(經中佛陀分成二個次第)
第一個、先遠離「外在的塵境」─(這是比較麤的)。外在的塵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觸的這些「五欲六塵」;跟你今生有關係的塵境,這一部分你要先遠離。
第二個、要遠離你心中的妄想─(這個就比較困難)。你看我在這裡打坐,我也沒有向外攀緣什麼境界,但是我心中還是有很多的攀緣;這是怎麼來的呢?從過去生的「種子」引生;你過去生打了什麼妄想,事情過了,你這個種子留下來了;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你今生你還打什麼妄想--「等流性」。那麼遠離心中的妄想,這一部分是比較困難,當然方法都一樣,都是「迴光返照」。
所以我們在經文裡,看佛陀引導阿難尊者怎麼去找到真實的心性?他就是問:「你的心是從什麼地方來?」 他第一步先遠離外境;其次,遠離內心的妄想;最後把心帶回家。這就是整部《楞嚴經》修學的目標,就是:把一個在外面到處跑的心趕快帶回家,這樣子,我們在修學當中,就可以從一種「安樂道」而提升到「解脫道」,這是本經的修學大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