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正破計外
外不相干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佛陀告訴阿難說:「假設我們明了的心是在身外,那這個有個問題,『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心是有明了性的,它在身體之外,那這樣子你的心跟色身就毫不相干啊!怎麼說呢?『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你心有所感受,你的心的感受不能傳遞給你的色身;你色身有所苦樂的感受,也不能傳遞給你的內心。為什麼呢?因為『身心相外,自不相干』這是個問題。」但事實上不然,怎麼說呢?
舉例說明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舉個例子說:「我現在給你看我的兜羅綿手」。「兜羅綿」是印度的一種綿花,又細又白的綿花,比喻佛陀的手是又細又白。祂說:「你眼睛看到我的手的時候,你心會產生分別嗎?」阿難尊者說:「的確,我眼睛看到你的手,我心會產生很多苦樂的感受分別。」
正破邪執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佛陀告訴阿難說:「那表示你「身、心相知」!你色身的感受會傳遞給你的內心,你內心的感受也會傳遞給你的色身,那怎麼可以說『心在身外』呢?所以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住在身外,那身心就不相干,這個跟事實不符。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說─
在飢荒的時代,有一個母親,她要去外面找飲食,臨走之前,用這個布袋綁了沙掛在樑上,告訴這個女兒說:「你來看看哦,這是稻米哦,你不要哭,我去去回來以後,我拿那個米,煮粥給你吃。」這個小女孩心中有個願望、有一個願景─這個米很快就可以煮粥。結果這個母親一去,去了好幾天都沒有回來,可能是在外面往生了。這鄰居來看她,「欸!你媽媽呢?」說:「我媽媽出去啦!」「那她有什麼交代呢?」她說:「她回來的時候要煮粥給我吃啊!」結果那鄰居把那個布袋拿來,打開的時候是『沙』,這小女孩看到是沙的時候,當下死亡。所以你看,她在認為是米的時候,她心中有願望,會滋生她的色身。一個心中有願景的人,他色身會比較健康一點,但是他的願景失掉的時候,他的色身馬上敗壞。那你說我們的「心跟色身」是不是互相相通呢?你看現在的醫學提出「身心靈」對不對?你的色身跟你的心靈是互動的。
我最近看一本書:有一個居士借我一本書,叫做《零極限》,這是一個美國的作者,美國的西方醫學也知道,色身跟心靈是互通;他的想法是認為:
一個人想要健康,你要經常做一件事:「感恩你的色身」。
span>感恩你的心臟每天為你跳動,感恩你的肺部讓你能夠正常呼吸,感恩你的雙腳它能夠讓你活動,欸!果然有效,它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們的色身是需要鼓勵,你不要一天到晚罵它,你越罵它,它越糟糕!「你這個肝臟這麼不好」,那你吃什麼肝藥都沒有用。
所以說這個「心」跟「身」互通嘛!身心是互通的,怎麼可以說心在身外呢?這不合道理啊!這兩個是互相了知的,所以說身外是不合道理。
我們現在最後再做一個實驗──心在哪裡?
現在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給大家聽一個鐘聲,這個鐘聲我們今天沒有引用,但在經文是有的。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們請維那師敲個鐘…『鏘』…好!你們剛剛聽到幾個聲音?
聽到「一個」聲音舉手,哦!很誠實。好,放下。聽到「二個」聲音舉手,哦!聽到兩個聲音,好,請放下。其實聽到「二個」聲音是正確的,你只聽到一個聲音,表示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鐘聲,你沒有把心帶回家。
※一個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聽到二個聲音,第一個「鐘聲」,第二個「無聲」,無聲也是一個聲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我們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如佛陀說的「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就是我們放棄了大海,去追求一個水泡,我們去住在一個境上的時候,其它的什麼都看不到。所以你聽到「一個聲音」,這是我們的習慣,這是攀緣心─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聲音,所以你已經忽略那個「無聲的聲相。」
我們再聽一次好不好?
你把心帶回家,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再聽聽看,你應該聽到兩個聲音才對!
「不要動念頭,就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
好!開始…『鏘』…好,「兩個聲音」對不對?那就對啦,那諸位把心帶回家了!
你「一動」的時候─「你動在什麼地方,心就在那裡」。
所以:你要「如如不動」,你的心就…啪!「清淨本然,周偏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緣心,用攀緣心、用那個「動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你就糟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很難解脫生死的業力。一個人,心經常「動」,你要跳脫生死就很困難,即便你念佛都很難!你經常要保持如如不動,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你平常就應該這樣訓練自己,你臨命終的時候就是這樣─保持正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