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當機悔請
阿難尊者是當機眾,回到精舍以後,看到了佛陀,他有二個情況:第一個、非常的後悔。第二個、請佛開示: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當阿難尊者被咒語所迷惑時,文殊菩薩用咒語把他救回來,救回來以後,阿難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傷心、頂禮悲泣;『頂禮』表示對佛陀的感恩,感謝佛陀的救拔;『悲泣』對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還是隨外境而轉,一點觀照力、一點調伏力都沒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多聞』當然指的是廣泛的學習,阿難尊者他出家以後,就作佛陀的侍者,佛陀去哪裡講經,他就跟在身邊;那麼阿難尊者有一個特點:「多聞強記」,記憶力特別好,過目不忘。所以在整個弟子當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有一句話描述阿難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即便佛法的義理甚深廣大,但是全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所以佛滅度後的結集,是由阿難尊者和一些大阿羅漢在一起,將經藏結集出來。
在多聞的過程當中,他有一個問題,就是『未全道力』,他沒有從所聽聞的法義當中,去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
蕅益大師說:「多聞」沒有錯,你一個人學佛以後,不能夠說:我經典都不用看,門關起來、眼睛一閉起來,就開始修止觀。你怎麼修呢?當然先多聞,「依教起觀」嘛!所以錯不在「多聞」這兩個字,錯是在他多聞以後,沒有進一步的從一個「聞慧」,提升到一個「思慧」,沒有去如實的觀照,可以說是─只得到佛法的一個知識。佛陀說:「諸行無常」,哦!我知道了;「諸法無我」,我知道了!就這樣一個知道而已,心中沒有去把它消化,把文字轉成心中的光明,問題在『未全道力』這個地方,這是阿難尊者對自己的一個悔恨。
第二點、他進一步的「啟請大教」。他『殷勤』的,就是很至誠懇切,希望佛陀以阿難尊者的一個教訓,能夠開示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一個「果地」的功德;成就無上菩提的因地,有三個因地就是:
(一)「妙奢摩他」;「妙奢摩他」蕅益大師解釋為「空觀」,以空觀來止息一切的妄想,叫「妙奢摩他」。
(二)「三摩」:指的是「假觀」,以假觀來執持一切法,假觀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我在家庭是什麼定位、你到了公司是什麼定位,從這個定位當中,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假觀,就是執持一切法。
(三)「禪那」:是「中觀」,空、假的一個平衡叫中觀。
這「空假中」三觀,在修學之前,要有一個方便,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智慧是從教理裡面生起的─「依教起觀」。
所以佛陀在修觀之前先講道理,這個道理佛陀講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七處破妄,第二個十番顯見。
「破妄顯真」。其實在整個你要修習《首楞嚴王》三昧,修空假中三觀之前,你要先明白二句話:第一個、「達妄本空」,第二個、「知真本有」。
妄想是本來空的,你的一念心性是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修來的。諸位要知道:我們只是把我們本來的面目恢復。我們要知道我們本來不是這樣子,我們本來不是這麼多妄想,本來不是的!是我們自己把它搞亂,所以妄想是本來空的,那是因緣的力量,我們一念的顛倒才有。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以下我們經文所要發明的這兩個思想,就是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