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主題:神咒護攝



上淨下界法師開示


 


主題:神咒護攝


 


前面說明本經的「緣起」,講阿難尊者在托缽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摩登伽女,阿難尊者那一念攀緣心,跟摩登伽女一接觸的時候,就觸動了過去的業力,所謂「婬室的誤墮」,這時候佛陀以神咒的力量來救護、攝受阿難尊者。佛陀在救拔阿難尊者的時候,祂不是馬上說法,先用咒語來破障。這當中有三段:


 


 丁一、大悲鑒物恆不忘念


 


 第一段當中講到如來的大悲心,祂「鑒物」——了了分明眾生的差別因緣,而恆常不忘失心中的正念。因為佛陀的心是不動,祂是把心帶回家,所以祂不會忘失正念、不會起顛倒。佛陀以這不顛倒的心,來觀照阿難尊者他發生了什麼事情。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正當阿難尊者在婬室誤墮的過程,這個時候佛陀正在用午齋,那麼如來祂內心是什麼狀態呢?『如來知彼婬術所加』。蕅益大師說關鍵在這個『知』─佛陀在用齋的時候,祂那一念明了的心性,可以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這個「知」字,蕅益大師分二部分解釋這個「知」字:


 


 (一)、佛陀「自受用」的『知』:佛陀在自受用的時候,祂內心能夠知道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下了多少雨滴,如來都了了的分明,這第一個「知」,佛陀自受用。


 


 (二)、佛陀「他受用」的『知』:阿難尊者墮入婬室的過程中,阿難尊者是憶念著佛陀─「如來大慈,寧不救護?」,就感應道交啦!阿難尊者的憶念跟本師的大悲,兩個「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這個時候,如來知道阿難尊者已經出了事情,所以『齋畢旋歸』,用完齋以後,馬上帶著僧團回到了精舍。這當中包括波斯匿王、大臣,還有在場的長者居士,都同時跟隨佛陀回到精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中希望能夠聽聞這個法要。


 


 『願聞法要』我們解釋一下,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子─


 佛陀是整個僧團的一個主導者,佛陀過去的常法,祂一旦應供,祂一定會說法,眾生財施,佛陀以法施,使眾生獲得利益。但是這一次佛陀應供以後,並沒有說法,馬上帶著僧團回到精舍。當然波斯匿王這些長者居士都是長時間跟隨佛陀,知道今天事情不尋常,肯定是僧團出了事,否則佛陀不可能有這樣的舉動,而且佛陀也即將因為這樣的事緣,要演說大法,所以這些老參居士,就一同的隨佛陀、隨著僧團回到了精舍。做什麼呢?『願聞法要』,看看發生什麼事?聽聽佛陀說什麼法?這是當時的情況。


 


 丁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佛陀回到僧團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 ─「頭頂放光,宣說神咒」,來表達在修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真實的因地。阿難尊者為什麼會墮落?摩登伽女為什麼會墮落?就是兩個人都沒找到真實的因地,依止攀緣心,所以帶動了整個生死的業力。這裡佛陀是用一種表法的方式,用「放光說咒」的方式來表法。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於時』,這個『於時』指的是佛陀回到了精舍以後,這時候佛陀入了『首楞嚴王三昧』


 


 一、頭頂放出具足「百寶的無畏光明」:這個『光明』在蕅益大師的解釋,是表示佛陀的「根本智」,也就是空觀的智慧;「空觀」─是照了
心性「隨緣不變之體」,是光明的相貌。


 


 二、第二個相貌是『光中出生千葉寶蓮』:在一一的光明當中,又出現了一個具足千葉的蓮華。『千葉蓮華』表達佛陀的「後得智」─所謂的「假觀」,照了心性「不變隨緣的妙用」。這個『千葉』就是「天台宗」常講的「十法界、十如是」;「理具事造」─理具,謂一念心中,本具百界千如也;事造,謂心性隨緣造出百界千如之事也;『百界』,謂十法界,各具十法界;『千如』,謂百界各具十如是,則有一千如是;「千葉寶蓮」這表示佛陀的「假觀」。


 


 三、在每一個光明,每一個蓮華的結合當中,這蓮華上面有一尊的化佛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這個地方表示什麼意思呢?


當然我們追求的是佛陀,佛者─「覺」也。我們希望能夠啟發心中的覺悟、啟發心中的光明,來消滅心中的顛倒。但是佛陀要出現,有二個條件的:第一個要有「光明」,第二個要有「蓮華」。蕅益大師說:雖然『有佛化身』是表示我們的佛性,是眾生本具,但是你必須假借「空假中三觀」,才可以開顯。


 


 一、空觀:觀察這個妄想是緣生緣滅,它沒有真實的體性--「達妄本空」。


 假觀: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我們不要去破壞每一個法,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該怎麼 做,你還怎麼做。


 


 二、空觀:是「破?計執」。諸位要知道,修空觀不是說我現在眼睛不要看,耳朵也不要聽,這 個不是空觀,這叫「斷滅」。「空觀」就是說: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我心中不要 打妄想——是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計本空」就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


 假觀:你要找到你的定位,你扮演什麼角色、你該講什麼話;該做什麼事,你還做什麼事, 「依他如幻」。


 從「?計本空,依他如幻」——「即空、即假、即中」當中,我們就可以把心中的妄想轉成這個『佛性』的顯現。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這是佛陀所要表法的一層意思;所以佛陀放出了光明,產生了蓮華,出現了一個佛身,這就是整個修學的因地跟修學的果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