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巧避不宜直言的話題

 


  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時候,利用“模糊”語言讓你的表意更有“彈性”。

 


  生活中還有一類問題,也是我們怎麼回答都不對的,面對這樣的問題,聰明的人通常會想辦法巧妙地避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百獸之王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找藉口。於是張開大嘴讓百獸聞自己的口是香還是臭。首先輪到狗熊,它聞後如實地說:“有股肉的腥臭味。”

 


  獅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將它吃掉了。

 


  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鑒於頭天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獅子又怒曰:“你溜鬚拍馬,留你何用。”又將它吃掉了。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但卻老不開口。

 


  獅子急了,催它快說。

 


  牠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麼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獅子無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這個難於答覆的問題,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